北京限实行热计量收费管理 打破供热政策的最后壁垒
来源:暖通制冷空调在线2013-10-29
9月底,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草案)》规定,北京市推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园区建设,推行民用建筑节能运行,倡导行为节能。实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逐步建立分类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能源阶梯价格制度,逐步实行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热计量收费管理。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的老旧住宅抗震节能改造中,2010年以后的工作内容包括更换节能窗、做外墙屋面保温、更换单元门,安装楼栋热计量与水力平衡装置,2011年以后的节能改造又增加了室内热计量与温控装置,有条件的对楼道内分户外墙做保温。
据介绍,热计量改造,主要内容是安装楼栋、户内热计量装置和温控装置。室内散热器安装了温控阀和分户热计量装置,冬季采暖时居民可以根据不同房间不同使用时间情况,通过调节温控阀,调节室内温度。实行热计量收费后可以节省采暖费的支出。热计量的改造费不用居民承担。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组织城镇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到2013年底将有4660万平方米,约78万户居民的住房进行了节能改造。仅按2012和2013年两年改造的250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计算,全市每年可以节约采暖能耗25万吨标准煤,减排CO2约56.5万吨。
供热计量改革是我国战略性工作,节能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更是我国高速发展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之一。在我国现有建筑中,暖通能耗约占整个建筑能耗的40%。在全国400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0%以上都是高能源耗建筑,节能任务非常巨大。为了实施城市供热体系改革,推行按用热计量热费,通过计量手段,达到节能目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
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全国各大集中供热城市,几乎都玩起了“分户计量”:郑州、济南、长春、然而这样的“流行”却难掩我国热计量改造领域的诸多问题。一些城市虽然制定了供热计量收费办法,但并未真正实施,导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后,没有同步实现热计量收费,造成“节能不节钱”,有的甚至造成计量设备闲置和损坏,影响了用热单位和居民参与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国外、特别是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在供热方面较为先进,他们对热用户的舒适和节能措施十分重视。德国、丹麦、法国、瑞典、芬兰等国家在集中供热方面,特别是在热用户室温控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供热发达的俄罗斯、东欧以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近些年来也陆续加大了对现有集中供热系统的改造,逐步建立起计量供热的收费体系。日、韩等国也针对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普通居民来说,热计量改造能不能改善取暖质量、节省取暖费用,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对于供热单位来说,热计量改造费用从何而来,能否保证其真正切实可行,是摆在改革面前的问题。目前热计量改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新建小区按照相关规划,均要求配套建设热计量设施。既有建筑则按照规划,每年设定目标逐步推进,而这也正是热计量改造的最大难点。困难之处就在于改造的费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降低40——45%,低碳发展将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发展的绕不开的命题。建筑节能领域、尤其是供热领域的节能改造首当其冲。热计量改革,这一供热改革的“最后壁垒”,有望在未来五年,取得根本性突破!中国时刻漾新闻报道。

扫码关注暖通制冷空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vrac200561)关注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