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实力铸就典范!青岛地铁13号线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暖通制冷空调在线

海尔实力铸就典范!青岛地铁13号线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来源:海尔中央空调2023-01-10

近日,2022—2023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评选结果揭晓,海尔中央空调参建的青岛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荣登榜单。

国家优质工程奖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选,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设立最早、规格最高,跨行业、跨专业的国家级质量奖。该奖项的评定涵盖从工程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各个重要程序和环节,在行业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青岛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不仅在于多项首创先进技术的突破,其绿色低碳技术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海尔中央空调通过用户共创解决方案和创新的蒸发冷技术,助力青岛地铁13号线建设。

用户共创

蒸发冷解决方案获认可

青岛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正线全长28.8公里,该线路为提振西海岸新区经济发展,优化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综合体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基于13号线的重要意义及地铁普遍存在的运输强度高、瞬时客流量大等特性,同时考虑占地、噪声扰民等问题,项目方对中央空调系统的稳定性与节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海尔磁悬浮蒸发冷机组)

综合考虑项目方需求以及13号线用能特点,海尔中央空调与项目方共创,创新定制蒸发冷凝冷水系统,将冷凝器和冷却塔合二为一,取消地面冷却塔,减少地面占地、噪声扰民等问题,实现节水50%、节电15%、节能30%以上。

此外,针对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空调通风系统,海尔中央空调为地铁13号线的23座车站提供高能效多联机产品,兼具舒适性与节能性。

为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海尔中央空调提供热回收供热系统,解决了能源浪费与取暖问题。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了项目方以及“国家优质工程奖”评审的认可。

低碳节能

蒸发冷技术破瓶颈

轨道交通建设中,传统的冷水机组能耗高、噪音大、占地面积多,增加了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成本。海尔中央空调为青岛地铁13号线提供蒸发冷机组方案,打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行业首个磁悬浮蒸发冷工程,突破了轨道交通行业蒸发冷产品瓶颈。

凭借“空间不限,灵活多变”的产品优势,海尔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已入选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名单,获得国际领先鉴定结论,拥有CNAS和AHRI认证证书。

海尔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便利:多组合,灵活装

空间不限

一体化设计,集成度高,体积小;
模块化设计,可地上可地下,分布放置;

根据不同需求,自由组合,灵活多变。

安装方便

独体式结构设计,可模块化拆分运输和吊装;电气箱内置机组内,外观美观大气。

管理便捷

无需额外配置冷却塔,无噪音、不扰民,且无飘水问题。

经济:省投资,低能耗

省·初投资

将传统空调主机、冷却水泵、冷却塔及相应的控制系统为一体,节约设备、土建、安装费用共约40%~60%。

省·运行费

标准工况下,系统能效比达5.0以上,运行费用较传统风冷机组节省38%、较水冷机组节能24%。

省·水资源

无“飞水”设计,完全杜绝了冷却水塔存在的飞水现象,可实现节水50%以上。

省心:全流程,诚可靠

核心部件 国际严选

系统集成,用户无需额外购买冷却侧附属设备;核心部件国际知名品牌,品质过硬。

温控 高度舒适

防喘振、紧急断电保护等智能控制技术,温度波动小,舒适度高。

全场景 按需定制

适用于对空间和静音要求高、缺水等区域,如地铁、数据中心、工厂等场景。

依靠领先技术、优质产品、定制化方案,海尔中央空调获得了行业与用户的全面认可,成为轨道交通行业首选品牌。此次助力青岛地铁13号线获得国家级质量奖,再次印证海尔中央空调的好品质获得多方认可。



扫码关注暖通制冷空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vrac200561)关注最新行业资讯!
分享到:
版权说明:凡来源标注为“暖通制冷空调在线”的信息、论文、图片内容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它形式侵犯本网权利
相关文章
追新逐绿 | 海尔智慧楼宇引领未来轨交
中国首个!海尔主导制定磁气悬浮空调
持续发力!海尔智慧楼宇绿色算力引领
首秀浙江泵与电机展览会,威乐尽展水
软硬智融 闪耀峰会|广州日立空调展现
奥克斯蝉联房建供应链综合实力TOP500首
共赴轨交新篇章,海尔智慧楼宇以绿色
2025AWE惊现“黑科技”!海尔智慧楼宇展
大金第十次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点赞!同方光电尽显亚冬会服务保障实


  •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装配式机电工程委员会(英文译名:Prefabricate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mittee;缩写:PMC;简称:中设协装配委)是在原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中心基础上,于2025年3月经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批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