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高铁站 采用BIM技术,打造智慧型建筑
来源:中设协装配中心2020-06-10

5月29日,随着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京雄车场钢结构屋盖最后一根钢梁平稳吊装到位,京雄车场主体结构顺利完工。
雄安高铁站位于河北雄县城区东北部,是京雄城际铁路规模最大的新建车站。该站屋顶拉开的缝隙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光谷”。“光谷”将车站天然分割为东西两个区域,其中西区为京雄车场,东区为预留的津雄车场。该站总建筑面积为47.5万平方米,共设13台23线,其中京雄车场规模为7台12线,津雄车场规模为4台7线,雄安新区轨道交通为2台4线。
据雄安站参建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总工程师贾玮介绍,目前京雄车场45600平方米的站台混凝土结构、18000平方米高架候车厅钢结构楼层板、跨度606米覆盖面积12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屋盖已全部施工完成。钢结构屋盖覆盖整个京雄车场(含高架站房及两侧站台)。此次封顶的京雄车场钢结构屋盖由8块大跨度拱形箱梁拼装组成,总重量约25500吨,因造型特殊,对拼装精度、提升精度等施工的要求很高,安装高度47米,需进行1800个吊次。下一步,该项目将全面转入室内外装修及机电设备安装阶段。

京雄城际雄安站,“从头到脚”都是数字化的产物,铁路部门运用智能设计理念、智能建造技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先进技术,将雄安站打造成为中国铁路客站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雄安站开工建设伊始,便做了数字建造与信息智能化建造基础工作,以实现BIM技术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应用。采用更加科学、自动化的施工生产方式,施工现场遍布众多大型设备和先进高空作业车设备,施工场外建设智能钢筋加工厂、智能搅拌站,实现了工厂化加工、商品化的配送方式。”中铁十二局雄安高铁站项目科技部长郑河舟表示,通过深基坑监测、塔吊安全监控等应用,从源头排查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高大模板监测,有效地保障了施工质量,为打造精品工程保驾护航。
BIM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保障了高铁站的建设。利用BIM的三维可视化,使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与现场一致;通过BIM三维模型的建立模拟,对各主要阶段的交通组织、大型设备配置、材料堆场、临建设施使用是否合理进行管理,使工程施工合理有序地进行,实现质量管理优化、安全管理优化。BIM+GIS技术的运用,通过无人机对现场进行不同阶段的航拍扫描,生成数字模型,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场实际进度。在建设阶段积极探索应用了BIM+GIS技术、BIM信息模型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后期实现数字模型的交付、CIM平台对接创造有利条件。

雄安高铁站首次采用了绿色建筑三星级国家标准建造,在正式投入运营的时候,预计将会有超过20%的电量源自于太阳能发电,而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屋顶安装的10万平方米的光伏设备,采用BIM技术打造的智慧型建筑,能够事实观测在建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极大保证了其安全性能。这是结合了环保与绿色理念的全新建筑,利用了最新的黑科技,让这座高铁站神秘而又值得人期待。
来自参建单位中铁十二局的项目部总工程师贾玮表示,雄安站设计理念以绿色三星级客站要求进行设计,绿色设计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一体”:站城一体、站桥一体、建构一体,节约空间的同时,使人们出入站和换乘其他交通工具更加便捷和人性化。
雄安站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是将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城市功能与枢纽功能互联互通,在一体化开发原则指导下,使多方主体共享车站周边的经济利益和开发价值。
站桥一体,是将承轨层设置在高架桥上,距离地面16.4米,实现了桥梁结构和车站建筑结构组合在一起的桥式站房综合体。“这样既能有效利用空间、显著减少建筑占用面积,又能使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交融’,实现功能多元化,同时营造出宽敞舒适的候车换乘环境。”贾玮称,这样可使旅客在站内走最短的路,完成站内各种交通工具的相互转换。
雄安站以“建构一体”为原则,通过首层的清水混凝土开花柱、弧线型清水混凝土梁以及站台钢结构,将自然、朴素的建构之美作为理念与特色,最大程度地优化梁柱关系,强化整体感,表达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建筑气质。



《暖通制冷空调》杂志(月刊)竭诚为您服务!(热线电话:010-63381153)

扫码关注暖通制冷空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vrac200561)关注最新行业资讯!
版权说明:凡来源标注为“暖通制冷空调在线”的信息、论文、图片内容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它形式侵犯本网权利